当前位置:首页 >>极客推荐 >>查看详情

水龙头里的“垃圾味”:污水接入自来水管网,敲响的不仅仅是供水安全警钟!!!

2025-07-18 08:09:08 作者 : 围观 :69次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5n1Z3ziwpzZoWZ2X36YHA

昨天,微信群内,一则信息让人将信将疑,却又让人胆战心惊。

 

 

 

 

 

根据余杭水务控股集团发布的消息,7月16日上午,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区域出现自来水气味异常。水务集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切换其他水源供水,同时组织人员对相关管网开展冲洗。截至当天13时30分出厂水水质恢复正常,16时30分主管网已恢复正常,末梢支管尚有“存水”残留,用户排放管道内“存水”至正常后方可使用,水务集团将对排放“存水”水费予以减免。事件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用户可联系水务客服热线96390了解情况 。

 

 

杭州仁和地与双浦两个区域,从地理位置上来判断,似乎不太可能。从专业角度而言,这么低级的错误,也有点天访夜谭的味道。但事出反常,必有妖。搜索了下,看到余杭环境水务集团也于7月16日21时44分,于官方公众号上作了通报。原因是:管网存水问题,专业点说,就是水龄问题。截图如下:

 

全文内容如下:

情况通报

 

余杭环境水务集团2025年07月16日21:44浙江

 

尊敬的广大用户:

 

7月16日上午,仁和街道及良诸街道部分区域出现自来水气味异常。我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切换其他水源供水,同时组织人员对相关管网开展冲洗。截至13时30分出厂水水质恢复正常,16时30分主管网已恢复正常,未梢支管尚有“存水”残留,请厂大用户排放管道内“存水”至正常后方可使用,我司将对排放“存水”水费予以减免。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给广大用户带来不便敬请谅解,若有情况,请联系水务客服热线96390。

 

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25年7月16日

余杭环境水务集团
 
无独有偶,是何因?
污水进入供水管网,不是没有可能!!!
 

 

事实上,网络上关于饮用水管与污水管错接的信息,非常多,多数是属于危言耸听。大家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力。

(百度网站搜索截图)

 

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类似事件,并不是没有!!!列举比较典型的几例:

 

1、杭州西湖区双浦镇湖埠村事件

 

同样发生在杭州,2020年,西湖区双浦镇湖埠村发生过自来水异常事件,恰恰与双浦垃圾处置点设备提供方相关,难怪舆论会将水质异常事件与垃圾处理点相关联。

 

 

发生于2020年的事件,西湖发布公众号上有一个通报:

 

关于双浦镇湖埠村自来水异常事件的通报

2020年7月26日,西湖区双浦镇湖焊村发生到来水异常享件。事件发生后,西湖区委区政府立即成立应急处置工作专班,启动了应急预案,并遂请相关省市专家组成了件调查组开展调查。

前已初步查明,该享件是双浦易房垃放处量点设备供方和运营方调试设备时不规范操作遗成,导教污水进入,导致供水管道。核处量点现已警停运营,处量点的国来水管网与外部市政刷来水管网已物理情断新,社经后续污染享件的发生。7月28日上午,经专业机构检测,营网水质已合格,

恢复正常供水。目前,相关司法部门已介入,对相关任人依法控制并作进一步调查,待查明资任后,将对禁事单位和个人依法子以资任追究。

西湖发布

显然,7月16日的水质异常事件,与2020年发生的事件起因,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些残存的记忆,成为后续发酵的原料。从舆情管理角度而言,足以提示水务公司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事出反常,必有妖。捉妖,需要理性的思考与专业的视角。

 

2、威立雅青岛自来水事件

 

无独有偶,同样的事件,在国际水务巨头,也曾遭遇过同样事件:早在2007年左右,威立雅卷入自来水管道排污风波。

威立雅卷入自来水管道排污风波

 
 
文章报道声称:

青岛排水管理处麦岛四工区的职工发现自来水管道与污水管道连在一起后,青岛威立雅称将暂时以每人25元的标准给予午餐补助,并拆除了通向自来水管道的相关设备。但倪洪透露,两天后,回用水管道又与自来水管道接在了一起,直到10多天后才完全拆除。青岛威立雅的负责人也称自来水的质量已恢复正常。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1104/13434135878.shtml

在我的印象中,当年威立雅水务的中国区总裁付这一笑:无稽之谈。我相信一个水务巨头,不太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管理规范。但舆论的力量从来不是真相,而是影响!

 

毕竟,由此话题引出了另一个更为重大的话题:中国水变——外资水务对中国水务的安全威胁。这是舆论的次生危机,另当别论。

 

关于水务行业的危机管理,不作赘述。详情可见:水极客说:危机管理的六九模型,以及WATER思维模型,voca时代的危机管理等相关文章或专题

 

 

 

 
警种长鸣,当自省
供水安全的脆弱性,如何破解?

 

多年以来,我们圈子内,有许多类似的谈资:某小区某幢楼,饮用水管与某污水厂再生水管错接,导致用户喝了2年多的污水。也有用户把家用饮水机与再生水管相接,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等等,不一而足。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一一作一番调研。但有一点是真的:自来水有异味。这就有三个问题是必然要重视的:一是原因;二是责任;三是如何做好供水安全?

 

污水入管,异味扰民——自来水异味再问供水安全,谁之过?**

 

先说异味原因。

自来水异味事件,让公众关注是首先是原因。从客观层面上来讲确实存在一些合理因素,会导致管网水的异味。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水源污染:异味的初始策源地

如:藻类爆发导致的土霉味(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主要诱因是:高温+富营养化水体(如钱塘江夏季蓝藻增殖);工业/农业排放,主要诱因是:苯系物(甜味)、酚类(药味)、硫化物(臭鸡蛋味)
 
二是水处理工艺缺陷:净化链的薄弱环节

如:施工破坏:挖掘机击穿污水管与供水管,导致混合污染;灾害冲击:洪水倒灌淹没井盖,地表污染物渗入管网;消毒副产物:氯与有机物反应产生三氯甲烷(氯仿味)、二溴一氯甲烷(辛辣味);原水有机物含量高时加大氯投用量;吸附失效,活性炭饱和,对嗅味物质吸附效率下降(国标要求碘值≥1000mg/g,失效炭碘值可降至500以下);工艺滞后:突发污染时活性炭投加系统响应迟缓。

 

三是输配系统污染:供水“最后一公里”的隐患

 

污染类型 产生物质 特征气味 根本诱因
管道腐蚀
铁锈(Fe₂O₃)
金属腥味
老旧镀锌钢管氧化
生物膜滋生
硫化物(H₂S)
腐臭鸡蛋味
管壁细菌分解硫酸盐
二次供水污染
死水区有机物降解
腐草味
小区水箱清洗不及时
交叉连接
污水倒灌
粪臭味
止回阀失效/管道错接

 

三是突发性污染事件

如:施工破坏:挖掘机击穿污水管与供水管,导致混合污染;灾害冲击:洪水倒灌淹没井盖,地表污染物渗入管网;人为失误:2020年湖埠村事件即因垃圾站操作员误开阀门致污水回灌。

 

再说责任问题。

但凡公共安全事件发生,追责是必然的,更是法治理念的彰显,也必然是舆论的关注重点。无论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还是“惩前毖后,杀鸡儆猴”,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政府监管责任:水安全的“制度锚点”

主要包括:

立法与标准制定。如:生态环境部:颁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划定水源保护红线;卫健委:修订《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明确强制性的饮用水水质标准。

跨部门协同监管。如:环保部门:监测水源地污染(如化工企业排放);住建部门:监督供水设施建设合规性(如《城市供水条例》);卫健部门:抽检末梢水水质并公示(每月末梢水合格率需≥95%)

 

二是供水企业责任:水质安全的“第一守门人”

 

责任环节 具体义务 技术指标
水源防护
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站(氨氮/TOC/藻密度实时预警)
藻类暴发响应时间≤2小时
水厂处理
双工艺保障(如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超滤膜)
嗅味物质去除率≥90%
管网输配
更新老旧管道(淘汰铸铁管)、维持管网余氯≥0.05mg/L
管网漏损率≤10%(住建部2025目标)
应急响应
72小时全流程应急预案(含污染物溯源、区域停水、冲洗方案)
异味投诉响应≤4小时

 

三是二次供水设施主体责任:小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责任人

如:物业公司/业委会,定期清洗水箱(每季度≥1次,卫健部门备案)

安装紫外线消毒设备(杀灭水箱中军团菌等致病菌)

 

四是污染源排放单位责任:水源风险的“源头狙击手”

如:工业企业:履行环评要求(如废水“零直排”),违规排放承担惩罚性赔偿;农业面源: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防止径流污染水源

 

五是公众监督责任:水安全的“全民防线”

如:知情权行使:要求水务企业公开水质报告(每月小区公示栏/APP推送);参与式治理:举报污染源(生态环境部12369平台);监督二次供水(拍照举报水箱未清洗行为)

 

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供水安全

供水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千言万语,归为一个终极责任公式:

 

水质安全 = 政府刚性监管 × 企业技术投入 × 污染源守法 × 公众觉醒监督

 

结合这类“自来水异味”事件,首先拷问的是关键设施管理的严重失位。如果污水能突破物理屏障进入供水管网,其内部管理漏洞之大令人心惊。这不仅是对操作规范的漠视,更是对公共安全责任的严重渎职。供水管网如同城市的“血管”,与任何潜在污染源(尤其是垃圾处理设施)的隔离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容不得半点疏忽。

 

其次,事件折射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的脆弱性。供水系统是现代城市的基石,其安全运行牵一发而动全身。“自来水异味”事件,虽被及时发现处置,但一记警钟更象一记耳光:我们的供水系统是否拥有足够强大的“免疫力”?管网的老化、交叉连接的潜在风险、对突发污染事件的监测和快速阻断能力,都需要在“异味”散去后,进行更彻底的审视,至于中间的原因,应当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

 

更为关键的是,公众知情权与信任基石亟待夯实。 异味出现后,居民的不安与疑虑可想而知。水务集团的反应速度值得肯定,但信息的透明度、对污染源及潜在健康影响的详细说明、后续水质恢复的持续通报,都直接影响着公众恐慌的平息和信任的重建。每一次水质事件,都在透支公众对“放心水”的信任。唯有以最大的透明度、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最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修复信任危机,建立公众对供水部门的信心。

 

 

关于2025年7月16日杭州市仁和地区自来水出现异味事件,根据杭州网报道,网传“经杭州市水务集团紧急调查,确认异味源于双浦易腐垃圾处置点操作不当,导致污水混入市政供水管道”的相关信息为不实信息 。但“污水接入自来水管网”的舆论及现实,敲响的何止是供水安全警钟呢?

 

 

自来水异味事件绝非孤例,它是对所有城市管理者的一声诘问:我们是否已将供水安全置于城市管理的最高优先级?唯有将“零容忍”的态度贯穿于从源头管理到管网维护、从应急响应到公众沟通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管好水龙头,让汩汩清流成为安全与信任的象征,让“供足水、供好水”这朴素的六个字,成为供水企业的运营真经。水极客联盟愿意给每一个供水管理者一句谚语: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Santayana 

 

那些不能铭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