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 >>查看详情

外资or本土 谁来“司命”西安水龙头(图)

2023-11-29 14:55:14 作者 : 围观 :113次

 

自来之水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渭南通创水务南水厂

    本报记者 韩博强 实习生 冯哲 文/图

  核心提示

  在西安古城墙西南角外,有个地方叫“水司”。

  因为西安自来水总公司在此地,西安人便把这里称为“水司”。

  细品“水司”二字,其实颇有意思。“水”者,即自来水,司即“司命”,掌管、掌控之意,合起来便是“司命”水龙头。

  或许是巧合,就在西安的“水司”,这个西安人不经意间道出的“司水”之地,日前上演了一场国际巨头和本地企业争夺“司命”自来水控制权的大戏……

  “哗啦啦……”像往常一样,早起的西安市民老王,又提起那把大号的铝壶去接水,拧开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喷涌而出。

  每天烧水、泡茶、品茶,是老王的一大享受。可是老王并不知道,这顺着管道而来到自家的自来水,这喝了几十年的自来水,虽然水没变,可是供水人差一点就换了东家,带上外资“味道”,甚至未来的水价也可能会因此而生出变数。

  水务谋变

  外资酝酿进古城

  就在上个月,西安自来水公司市场化改制,一改两年间与国际水务巨头法国威立雅边走边谈的“恋爱”步伐,拒绝与洋水务同行,重新制订了《西安市水业资产重组框架方案》,日前已上报西安市政府。

  新方案的一个重大修改是:推倒了原来引进外资改制的设计,改为依靠西安市自来水总公司本身,走集团化改造和供水、污水处理一体化的路径,进行国有水务的自我改制。

  事情似乎很简单,看上去一个原本打算合资的项目,不再和外资合作了,改成自我改制了,这或许是目前众多的引进外资的一个个案而已。但实际上,一旦上述新方案获批,可能成为中国水务企业明确回绝外资并购的第一宗个案。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会长李振东如此评价:“如果西安市自来水公司改制方案最终获得通过,将是很有意义的事件,它会直接影响水务改革的方向。”

  换言之,这次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陕西水龙头由谁掌控的问题,甚至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水龙头的掌控也颇有影响。

  事情要从2002年建设部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城市水业的改革大幕拉开说起。2006年6月,成立于1952年的西安自来水总公司(以下简称“西水”)的改制工作也不可避免地提上日程。

  “西水”注册资本4.118亿元,日制水能力164万立方米,供水管道1377公里,为西安市市区约360万人口及工业、商业和行政事业等各类用户提供供水服务。2006年,总售水量2.5亿立方米,销售收入5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1585万元人民币。收入有5亿之多,但只产出了1558万元的利润,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这其中,国企的政企不分,行政过度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等问题,或是影响业绩的主要因素,当然也有作为公用事业的福利因素。

  2007年8月27日,“西水”的出资人西安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公司在西安产权交易中心发布公告,拟出让西安自来水公司的49%%股份。

  消息一经发出,共有6家来自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递交了意向投资标书。此时,法国威立雅集团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参与自来水公司改制事宜。

  兵临古城

  “高溢价”成“杀手锏”

  在兵临古城西安之前,威立雅已经横扫了兰州、海口、天津等城市的水务公司。2007年10月,在收购海口水务集团50%%股份时,威立雅以高出标底价3.1亿元两倍多的价格9.5亿元胜出;2007年8月,威立雅以溢价1倍的17.1亿元高价,拿下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份。其屡试不爽的“杀手锏”便是“高溢价”收购。

  但无论是资产规模、管理和技术水平、行业地位,“西水”都非兰州自来水公司可比,更重要的是,“西水”的战略意义,作为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拿下“西水”,业界影响不可小觑;作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核心城市,拿下“西水”,即可成立一家覆盖陕西全省的水务集团。

  在强攻西安之前,威立雅已着手扫清外围——收购了离西安不远的宝鸡和渭南自来水公司的水厂,并正在与西安自来水公司下属一家水厂洽谈BOT合作。一切就绪之后,2007年底,威立雅投标收购“西水”的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

  “当时威立雅已经基本谈妥了收购西安自来水公司股份的方案。”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市政府的一些领导的态度也倾向于威立雅的方案,事情眼看就要水到渠成。

  然而就在这时,变数陡生,反对声出现了,而引进外资的利弊之争是“水变”之因。

  “自来水存在于水务主管部门、国资委、发改委三维政策体系当中,这三个(部门)的思路是不统一的。”清华大学教授傅涛称,200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陆陆续续成立了国资委,自来水以公司形式存在,从而被纳入国企改制的范围。发生溢价的本质,是以国资委为主导的融资冲动。

  相比之下,地方水务主管部门仍在延续原来对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思路,更多地关注水业设施建设的投资、质量和验收,而普遍忽略了对新的市场化投资主体的运营过程的监管。而发改委的监管事项,只集中在资产处置之后所发生的水价。但该不该调价,怎么调价,调多少,目前政策规定不明确。由于目前三者没有很好地协调,就像向三个不同方向拉一辆车,难免有时互相掣肘,利益颇难协调,结果造成多方不满意。

  以邻为镜

  渭南自来水的“法国味”

  洋人入主自来水公司,究竟好还是坏?在陕西较早改制的渭南自来水,或许能提供给我们一面镜子。

  2005年11月28日,渭南市通创、创通水务公司挂牌成立。按照合同约定,通创水务负责水处理设施的运营和维护,其中渭南自来水公司注册资金占5%%,威立雅水务集团占51%%,北京首创占44%%;创通水务负责对现有水处理设施进行重新改造和扩建,其中渭南自来水公司以实物投资占总资本的30%%的股权,通创水务投资公司现金出资占70%%。合作公司的经营期限为23年。

  专业的条款或许让人费解,渭南自来水公司一名老员工如此注解:“合作公司负责目前渭南的三座水厂,而现在的渭南自来水公司负责管网,合资公司向渭南自来水供水,渭南自来水再向市民供水。”

  在一份有关“确保夏季高峰供水和奥运期间防范恐怖袭击安全工作”的渭南自来水公司文件上,渭南自来水公司供水保障中心主任侯民喜仔细地剔除了通创公司及三个水厂的说法,并在“加大水厂出水量”的用语之前,加上了“协调”二字。

  在通创公司的会议室,一位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也差不多,“如果说有增长,7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7%%。”按照他们的说法,供水量受需求量决定,没有需求量的增加,供水量也就无法增加。该负责人详细介绍的保护水源的措施和净水工艺,“目前的自来水达到合格水”。但是他也承认,目前的工艺基本上都是通用工艺,先进工艺基本上都属于在建工程。

  供水不铺网

  外资控股公司只赚不赔?

  在采访当中,渭南自来水的一名员工讲了一个故事:“作为公用事业单位,企业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比如说,政府规定下岗职工每户每月可免1吨水费,这个成本就由自来水公司承担了。”

  他是想说企业要担负的社会成本,但是这话恰好说明了对于合作公司收益的保障。虽然渭南自来水公司会因此承担成本,但是外资控股的通创公司,却可以不受影响。

  一般来说,供水中的自来水厂和排水中的污水处理厂都是盈利项目,其中水厂更是“皇冠上的明珠”,而占自来水公司总资产60%%以上的配套管网,则属于非盈利项目。

  通创公司是负责制水、配水的企业,目前渭南的三个水厂都属于通创公司,而渭南自来水负责的是管网,也就是创通的下游企业。如果渭南自来水因为成本而亏损,那么通创并不会为此少收前者的钱。目前渭南的自来水是每立方米2.8元,其中有污水处理费、资源费、净水费等,而净水费的每立方米1.628元,就是渭南自来水要交给通创的费用。

  实际上,这也是之前威立雅与国有供水企业合作的一贯商务模式,入股后的合资水厂享有要求当地自来水公司“定向包销”成品水的权利,合资水厂将可以“不承担风险,只享受收入”。

  不过,澳门自来水公司总经理范晓军曾表示:“将来哭的不是城市的市长,也不是老百姓,因为水价相信政府是完全能够控制得住的,最后哭的是投资人,真正担忧溢价的可能是投资人。”自来水公司由于其公用事业和市场化的双重性质,溢价若高,而水价又受控,投资人也许真的会进退两难,成为最后的风险承担者。

  改制之思

  短期解困还是长期效益

  尽管未来可能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就“高溢价”本身来看,似乎也并非一无是处,更多的可看做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之争。

  毕竟就城市水务来看,因为涉及民生大计,很难完全按照市场运营,同时国有企业的体制因素也造成负担,盈利很难,而如果通过引资改制,使盈利能力较差的水务资产获得相对较多的资金,以支持其他城市建设项目,同时还可通过外资运营改善城市水务的经营状况。

  然而,水业有其特殊性,清华大学教授傅涛认为,溢价所得实质上是政府用其他资产、收益或者承诺换来的。隐患要在数十年后才会发作,买单者则为政府和公众。“现在看,自来水作为公用事业,改制的方向应该不错,但是现在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协调。”渭南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姜大进所说的协调指的是,双方关于10万吨北水厂的建设。

  “渭南自来水是亏损比较严重的,在改制之前亏损了4000万。和外资的合作,其实是‘租赁’的形式,三个水厂‘租赁’给外资特许经营,此外还要求他们建立一个10万吨的北水厂。‘租金’一共是3000万,主要是用来解决债务问题了,不过,这笔钱现在还没有完全到账。”

  姜大进表示,对政府来说,改制有减轻包袱的目的,但是从效果看,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的磨合。实际上,就记者了解,目前的自来水的亏损局面仍然没有改观,一位渭南自来水公司的职工在和记者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颇为隐晦地说道:“虽然我没说亏损,但是你应该知道了。”

  如果说有什么看得到的好处,几位被采访人都很自信地说道:“水质好了,外资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艺技术,这也是当初引进他们的初衷。”

  水价之忧

  老百姓满意谁来保证?

  “高溢价”为未来水价的调整埋下了伏笔,毕竟外资是要赚钱的,而上调水价则显然非常直接。“最近几个交易,双方都说政府满意,投资人满意,但没有人敢说老百姓满意。”傅涛说道。

  在2006年的10月份,渭南的自来水的价格曾再次上调,自来水基本水价每立方米平均提高0.41元。调价距离合资公司挂牌只有一年时间。姜大进对此解释,这次调整是符合陕西要求限期完成水价改革三步走目标的,水的价格还是由政府部门来制定的。

  但是从其他城市的水价来看,仍然不能不让人隐隐担忧。昆明市自来水集团和威立雅在2005年底合作,次年1月昆明就上调水价,2007年7月再次上调,目前居民生活用水已达每立方米3.2元,涨价幅度和涨价频率堪称惊人。

  当然,水价的上涨并非合资之过。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的定价依据是《价格法》。城市供水价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定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是城市供水价格的主管部门。

  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36个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价格平均每吨不到2元钱。在供水企业和有关决策者看来,这个价格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市场的供求状况,也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的损害程度。

  水利部官员和专家认为,未来水价的上涨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此前提下,成本监审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作为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城市水价改革的时机如何把握,成本监审办法能否真正科学有效地完善城市水价定价机制,执行过程中如何平衡系于水价的不同利益诉求,仍有待各方进一步探讨。

  政策呼唤

  西安水变的探索

  尽管“西水”和其他地区具体模式可能不同,但是面临的问题,却很可能一样。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以时任总经理的种受命为首的“西水”管理层开始和外资叫板,而这一次叫板却不止是为“西水”。

  据说,种受命为此面见时任建设部部长的汪光焘,向他反映改制情况。而就在这时,李振东也以“水协”和个人名义写信给国务院主要领导,力陈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资产可能造成的“陷阱”和“隐患”。随后,汪光焘部长委托调研组对西安、宝鸡、渭南三地的供水企业改革成效进行调研。

  而熟悉“西水”改制情况的人士说,正是出自对外资购买水务企业可能带来的“后遗症”的担心,西安开始慎重考虑“西水”股权出让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上个月新组建的沈阳水务集团挂牌,集团完全是国有独资公司。

  “反思5年来水业改革,目的是继续往前走,而不是其他的方向。”在今年的“2008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中国)副总裁黄晓军曾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司长李东序也表示:在改革中资产收购、回购问题、水价的溢价出让问题,是我们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但绝不可能一出问题,就倒退回政府包办包揽那个年代。

  鉴于西安新的改制方案尚未最终获批,断言威立雅已经出局似乎为时尚早。谁来“司命”西安水龙头,争夺或许还没有结束。而中国城市供水体制牵涉千家万户的用水,其改革之路究竟如何走,备受关注。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