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14:57:50 作者 : 围观 :172次
[摘要] 近年国际水务大鳄利用“高溢价”策略进入我国水务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外资充分利用了中国水务管理和法律上的漏洞而采取的商业策略。 面对外资的“高溢价”策略,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外资不会牺牲巨大的利益在中国做慈善事业,精明盘算和追逐利益永远是它们的宗旨。外资的“高溢价”策略值得我们研究。 然而,水务行业是一个需要长效投资才能取得好回报的行业,前期投入一般很大,如果资金不足就无法坚持。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外资的“高溢价”策略面前,中国水务企业失败的命运。例如:2007年1月,首创水务在运作兰州水务项目时,面对经营周期达二三十年的项目时,虽然知道以后可以有很好的回报,但也不得不放弃,败给了采取“高溢价”战略,投资达17.1亿的法国威立雅公司。在以后的水务竞争中,首创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目标市场,不再参与天津等大项目的竞争。 据S.M.国际技术顾问公司统计,1996年中国整个供水行业只微盈利0.44亿元,净资产利润率仅为0.1%。33%的供水公司亏损,平均每个供水公司亏损470万元。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两大问题:一是城市建设资金不足;二是企业如何走出发展困境。当国际水务巨鳄抛出高额收购价格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充满了诱惑,一方面,可以利用外资的参股,“解决”水务企业的困境,甩脱“包袱”;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城市建设经费,以便提高政绩。为了短期利益,地方政府往往对外资“高溢价”行为青睐有加,具有融资变现的冲动,以获得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建设经费,提高执政期间的政绩,至于二三十年后的相关事宜如何处理,执政的地方政府不会考虑那么长久。 (1)市场化前,水价的公益性使国有和民营水务企业定价一般较低,这为实力雄厚的外资水务巨鳄进占中国市场后,根据市场变化增加水价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例如下表: (2)中国水务产品的定价机制不合理,给外资提价创造了条件。中国水务产品定价主要采取“净资产回报率法”,规定自来水利润不高于其净资产回报率的6%~12%,市场开放前,由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按照净资产回报率法定价,水产品价格就不会太高。但实力规模雄厚的水务巨头收购当地企业后,他们会把企业规模做大,为其创造高额利润回报率提供了条件。 2.可以获得联动收益。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水务集团在对城市水务资产收购时能积累深厚的政府资源,不但可以有效通过对水价上涨进程的约定与服务范围的约定来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而且一旦运作得当,很容易在单个城市或者城市群间形成同类项目的联动收益,还可能使一些非关联的投资项目回避竞争机制,获得预期以外的额外回报。 四、看中水务经营期满后的“有偿回购”价格 国资部门当前以资产评估价值为基准的溢价转让给合作期满后的股权有偿回购,留下了巨大隐患。因为,有偿回购是按照回购时的实际资产价价格回购,外资按资产评估价格收购我国水务企业时,企业规模一般较小,资产价格肯定低于未来以企业价值评估为基准的股权回购价值,我国水务企业的回购期限一般是30年左右,根据中国的经济形势,近几年中国的GDP年均增幅近10%,人民币不断升值,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作为稀缺资源的城市供水也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10年、20年后的水务企业的资产价值难以估计,这样将来势必就形成了巨大的价差。落后的评估技术规范给我国水务行业的国有产权在转让中造成了看不见的巨大损失。 通过以上对外资“高溢价”策略的原因分析,我们必须对外资提高警惕,为了百姓利益考虑,应该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水务管理体制,并健全法律法规,实现水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